在医院的日常环境中,门把手作为高频接触的公共设施,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安全,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:门把手如何成为病菌传播的“隐形媒介”?
回答:
门把手作为医院内患者、医护人员及访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,极易成为细菌、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聚集地,这些微生物可通过手部接触后,再经口、眼、鼻等黏膜途径进入人体,引发交叉感染,特别是在流感高发季节或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,门把手的清洁与消毒显得尤为重要。
为了有效降低门把手的病原微生物负荷,医院需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加强门把手的日常清洁与消毒,建议每4小时进行一次;二是推广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肘部开门的习惯,减少直接手部接触;三是对于高风险区域(如急诊科、ICU等),应增加门把手的消毒频次;四是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教育,提高其个人卫生意识,如勤洗手、正确使用口罩等。
采用抗菌材料覆盖门把手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,这些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,延长清洁间隔时间,但无论采用何种措施,定期的专业清洁与消毒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门把手虽小,却关乎大健康,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,我们能够守护好医院的“触碰”安全,为患者营造一个更加安全、卫生的就医环境。
发表评论
门把手,虽无形却关键,医院‘触碰’安全守护者:勤消毒、常换新;无接触技术防感染。
添加新评论